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孔子晚年最重大的工作,是编辑儒家经典“六经”
。
这是按照周公精神对历史文献进行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系统整理。
“六经”
成书后,从上古到孔子时代的历史叙事的权威版本就此诞生,也标志着周公开创新华夏、埋葬旧华夏的工作得以正式完成。
而孔子则以此向周公致敬,并参与、发展了周公的事业。
本书目的之一是再现夏商周更迭的历史,所以使用了“六经”
中的很多史料素材,但也对有些史料进行了辨析,指出其不可靠或刻意作伪之处。
“六经”
具体是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易经》《春秋》。
其中,《诗经》《尚书》《易经》包含大量商周易代时期的史料。
在“六经”
成书之前,社会上传抄流行的主要是单篇文章,真伪混杂,质量良莠不齐。
为此,孔子选择了最可信且符合周公精神的汇编成书,而不符合这两点的篇章就逐渐失传了。
《诗经》记载了周族从姜嫄、后稷以来的多篇史诗,包括周族早期历史、文王确立翦商大计、武王的灭商战争、周公平定三监叛乱以及对商文化的改造等,属于经过周公修订的官方正式版本。
孔子继承周公事业的用心,则主要表现在他对《尚书》的编辑和选裁上。
书是文献之意,《尚书》就是古代的文献。
按时间顺序,《尚书》分为《虞书》(尧舜禹时期)、《夏书》、《商书》和《周书》。
在收入“六经”
之前,《尚书》中各篇都是单行本,基本规律是越古老的越不可信,内容大都是西周及之后的人按照周公重写上古历史的精神,虚构了尧舜禹和夏商时期的很多帝王故事和讲话稿,基本是周公式的道德说教,不具备史料价值。
当然,也会有个别真正的商代文献,比如盘庚迁都的讲话稿,内容上和周公精神抵触不大,或者已经被周公授意删削过,所以保留了下来。
总之,这些真真假假的篇章被孔子分别收入了《尚书》的《虞书》《夏书》和《商书》部分。
而《周书》部分,则多数是周朝的官方文献,作伪的成分较少,而且肯定符合周公精神,所以在整部《尚书》里,商末周初这部分占的比重最大。
以上是孔子认为符合周公精神、被收入《尚书》的文稿。
此外,在西周朝,还有人写了一些关于商周之际的历史篇章,他们显然部分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但并不完全遵循周公精神,所以和周公版文献很不一样。
比如,有些文稿记载,灭商之前的武王生活在对商朝的恐惧之中,经常夜不成寐,需要周公的宽慰,但里面记载的周公的长篇大论有明显的虚构成分,因为兄弟二人的深夜谈话不可能被如实记录下来。
还有的文稿记载了武王灭商后曾大量屠杀商人俘虏进行献祭,但关于人祭过程的描写不仅完全符合殷墟甲骨卜辞的记录,而且比卜辞更细致,这显然也不符合周公精神。
这些稍有违背周公精神的历史篇章,并没有被孔子收录进《尚书》,但经过孔门的汇集、抄写和校勘,也形成了一个汇编本,被命名为《逸周书》,意思是“未能收入《尚书?周书》的文献”
。
开始的时候,《逸周书》可能只保存在孔门内部,只有少数弟子说得清这部离经叛道的书的来历。
而到了战国之后,真正的商代历史已经被彻底遗忘,以“六经”
为代表的周公版历史成了唯一的存在,所以《逸周书》虽然没有失传,但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处境一直比较尴尬,不太受学者重视。
只有到现代考古学诞生和商代遗址发掘后,人们这才发现,它的有些内容居然很符合商文化的本来面貌。
至于《易经》,孔子虽然很精准地选择了文王而非春秋时流行的其他版本(如本书所述,文王的《易经》隐含的商末往事很多,周公的《象辞》其实是对文王原意的掩盖和曲解),但却继续奉行周公的原则,在给弟子讲授《易经》时,尽量避开商末的真实历史,重点从《易经》文本引申出宇宙秩序和社会伦理。
这些讲授被他的学生整理成《文言》《系辞》《说卦》《序卦》等篇章,与周公《象传》合编在一起,被称为《易传》(对《易经》的解释)。
8文王的《易经》和之后的《易传》,则被后人合称为《周易》。
因此,要还原文王时代的历史,必须研究文王《易经》本身,而非《易传》,这样才能避免周公和孔子刻意制造的误导。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室早已丧失权威,诸侯列国并不真正关心所谓文化建设或王朝合法性问题,编辑“六经”
可以说完全是孔子个人的追求,但此举确实继承了周公的事业,实现了周公的目的:掩埋真正的商文化,用重构的道德历史建构华夏文明起源。
周公在事实上扭转了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孔子则把这一切文本成果汇总起来,形成盖棺定论的“六经”
...
...
...
修灵成为绝世高手无望,隐居于都市过着凡人般的平淡生活。可是随身携带了十多年的通仙宝鉴突然亮了,于是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