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清代广义上的“蒙古人”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住在内外蒙古以及西北各地的蒙古人,他们被編入以部名取名的“旗”
,各“旗”
则隶属某个“盟”
,如哲里木盟内,有科尔沁左翼后旗等旗。
故此类被称为“蒙古盟旗”
。
另一类是清代入关之前或入关之初被編入八旗的蒙古人,他们大部分被编入蒙古八旗,小部分被編入满洲八旗,分属八种旗色,如镶黄旗蒙古人、镶白旗蒙古人等。
故此类被称为“八旗蒙古”
或“蒙古八旗”
。
这两类广义上的“蒙古人”
有许多差异。
对于宫廷而言,最大的差异在于,“蒙古八旗”
出身的女性作为八旗旗人,必须参加挑选八旗秀女,而“蒙古盟旗”
出身的女性则不在挑选范畴之内。
与此相对,狭义上的“蒙古人”
,经常专指蒙古盟旗之人。
现在学术上所谓的“满蒙联姻”
,其“蒙”
所指亦是蒙古盟旗。
清代宫廷与蒙古盟旗的联姻从入关前即已存在,太祖弩尔哈齐曾娶科尔沁贝勒孔果尔之女为侧福晋,即寿康太妃。
太宗皇太极的“崇德五宫”
亦均为蒙古盟旗出身。
入关之初,这种与蒙古盟旗联姻之习惯也被清廷所继承,世祖顺治帝的废后(静妃)、孝惠章皇后均为科尔沁蒙古出身,其后宫主位内还有淑惠妃、恭靖妃、端顺妃、悼妃等数位蒙古盟旗出身的女子。
但是,这种与蒙古盟旗联姻的习惯从康熙朝开始逐渐减少,圣祖康熙帝只有慧妃和宣妃等几位蒙古旗盟出身的后宫主位,高宗乾隆帝亦只有慎嫔等几位蒙古盟旗出身的后宫主位。
这些成为后宫主位的蒙古盟旗贵族之女,均非通过制度上的挑选秀女而进入宫中。
而从嘉庆朝开始直到清末,后宫主位中不再有出身蒙古盟旗之人,这种特殊的入宫方式也就不复存在。
第五节民籍汉人之女入宫
如前文所述,清世祖顺治帝在顺治五年(1648年)曾短暂地允许满汉结亲,但是不久之后,政策便发生变化,转而采取民间俗称为“满汉不通婚”
的“旗民不交婚”
的联姻禁止政策,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由孝钦显皇后下令破除。
与此同时,从清初到清末,民间一直有“宫中娶汉女”
的说法。
虽然清代官方对此数度驳斥,但是经过对宫廷档案的梳理,可以明确地得知清宫役使民籍汉女,甚至以之为后宫主位的事实。
顺治十二年七月,时任兵科右给事中的季开生上奏称:“近日臣之家人自通州来,遇见吏部郎中张九微回籍,其船几被使者封去。
据称奉旨往扬州买女子。
夫发银买女,较之采选淑女,自是不同。
...
...
...
修灵成为绝世高手无望,隐居于都市过着凡人般的平淡生活。可是随身携带了十多年的通仙宝鉴突然亮了,于是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