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张利军:《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周公摄政》,载《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1期
赵国华:《刘歆谋反事件考论》,载《史学月刊》2016年第5期
赵贞:《汉唐天文志书中的“白衣会”
》,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3期
(日)阿部幸信:《论汉朝的“统治阶级”
:以西汉时期的变迁为中心》,载《台大东亚文化研究第一辑》;《“统治系统”
论的射程》,载《早期中国史研究》第三卷第一期
后记与致谢
王莽的面目一直晦暗不清。
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有圣王、篡位者、骗子、伪君子、政治家、改革家、早期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左派儒教士等等,网络上还有人不无褒义地称他是“穿越者”
。
20世纪以来,因为社会观念的激荡,对王莽的不同评价像一只剧烈摆动的钟摆,还会出现“欲言又止、矛盾反复”
1的状况。
这当然有历史观念演进的原因。
社会从古代跨入近代和现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发生变化很正常。
但王莽更为典型,不同观念和立场的人,都能从王莽身上看到自己所反对或拥护的一面。
夸张一点讲,思想界每出现一个新的流派或学说,王莽就会多一个新的标签。
这就使王莽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众所周知,王莽的史料相对较为单一,虽然也有一些出土文献,但主要来自《汉书》诸篇,特别是最后一篇《王莽传》,班固以空前庞大的篇幅为王莽立传,名为“列传”
,实为“本纪”
。
班固既要以王莽“总结”
前汉,又要以王莽“发端”
后汉,还要在呈现史实的同时维护东汉官方对王莽的定性。
这使得《汉书·王莽传》成为一部包含着微言大义的政治文本,即使是百分百的信史,但一定经过筛选,蕴含褒贬,给后人认识王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
因此,尝试描绘出王莽的多重面貌,成为我这次写作的直接动机。
我想不妨搁置对王莽“盖棺定论”
的冲动,回到他身处的时代,置身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站在两汉之交时人对历史经验、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上,具体地看他的理想志业、人格表现、家庭关系、政治行动、改革措施,不以好坏是非、科学迷信等后见一概而论,而是借助他的行迹来探讨更深入的问题。
因此,弥漫在汉代空气里的天人感应、祥瑞灾异、符命谶纬,就成了一个很必要的通道。
书写王莽的另一个动机是儒家经学。
儒家从先秦诸子之一,到西汉逐渐成为皇朝的经学,直至推动王莽的崛起,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件。
重生在封神大战之前的上古时代,李长寿成了一个小小的炼气士,没有什么气运加身,也不是什么注定的大劫之子,他只有一个想要长生不老的修仙梦。为了能在残酷的洪荒安身立命,他努力不沾因果,杀人必扬其灰,凡事谋而后动,从不轻易步入危险之中。藏底牌,修遁术,炼丹毒,掌神通,不动稳如老狗,一动石破天惊,动后悄声走人。本来李长寿规划中,自己会一直躲在山中平安无事的修行成仙,直到有一年,他的老师父静极思动,又给他收了个师妹回来ps暂时不开新群,五群(1o98711961)壹群(474o95492)2群(836797636)3群(398929196)肆群(1o71o59242)贯彻到底,轻松修仙!...
...
...
豪强并起世家林立的都市,备受欺凌的社会底层吊丝林平强势崛起。世家欺辱,那便抹平世家豪强镇压,那便屠灭豪强举世皆敌,那就踏平这世界!当他手握黄金月河的那一刻起,他便不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他的敌人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