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的士民也不放过,“大部至斩万余人”
6。
汉武帝时期据说全国户口减半,除了战争、饥荒和逃亡,动辄斩杀万余人的案件当存一份“功劳”
。
王贺的风格却完全相反,对当地的官吏能放一马就放一马,以至于放纵得太多,被认为不称职而免官。
王贺对此并不以为然,说了一句:
吾闻活千人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7
挽救千人生命的功德,就能让后世子孙封侯。
佛教兴盛之前,这种祸福神鬼的思想已经很普遍,也是汉朝人笃信祥瑞或灾异的观念基础。
而王贺认为自己至少救了万余条命,封侯岂足道哉?
王贺免官;暴胜之升官,后来官至御史大夫,在“巫蛊之乱”
时因一桩小事被汉武帝逼迫自杀。
需要留意的是,王贺所按察的地区恰恰就是魏郡。
他的这种执法方式,当然会在当地赢得口碑。
所以,王贺在故乡东平陵与人结怨后,就会想到举家搬迁至魏郡以躲避灾祸。
于是,王贺搬迁到魏郡元城县的委粟里,还担任了“三老”
。
委粟里,顾名思义,是“堆放粮食的闾里”
,可能就是粮仓所在的社区。
既然所居是县城社区,王贺又曾经是中央官员,推测他所担任的三老也应该是地位更高的县三老而非乡三老8,成为元城县有头有脸的人物。
西汉的三老往往由德高望重且熟悉本地情况的人担任,王贺作为一个外来户,居然担任三老,颇能说明他在魏郡确实比较得民心,已经是魏郡人民的“老朋友”
。
王贺的搬迁属于脱籍迁徙,在当时,一般百姓根本无法自由迁徙,王贺多半利用了他在中央和魏郡的人脉9。
诡谲之事就发生在元城县。
元城县有个人叫“建公”
,这名字听起来应是本地有声望的“父老”
,他对王贺说:春秋时,元城属于晋国。
有天,附近的沙麓山忽然崩了,晋国的史官就认为,沙麓山的崩坏是因为“阴胜于阳”
,预示着从山崩往后数六百四十五年,这里将有圣女兴起。
这番话至少有一点是真实的,《春秋·僖公十四年》的确记载了“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的事情。
...
...
...
一百钱买来的玉石,他拿去转手一卖,价格可以惊动整个洛阳城,砸了无数鉴宝专家的饭碗。她是调香师,可以调出让人起死回生的香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