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nbsp;nbsp;nbsp;nbsp;鸿胪寺的人将士子们带到太和殿,两廊已经整齐地排好了二尺高的书案,旁边铺着明黄的蒲团,杨思焕见状不由地蹙眉。
nbsp;nbsp;nbsp;nbsp;果然没猜错,要跪着答题。
考试要考一天,她就得跪一整天。
nbsp;nbsp;nbsp;nbsp;士子跪好,片刻后出来一个宦官,朗声道:“皇上驾到。”
nbsp;nbsp;nbsp;nbsp;众人闻声纷纷低下头,周遭一片死寂,余光中,皇上身着明黄的衮冕朝服,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向龙椅。
nbsp;nbsp;nbsp;nbsp;士子们行了三叩礼,礼部侍郎就带人过来散题。
nbsp;nbsp;nbsp;nbsp;散题时,太阳已经升起,阳光泄入殿中,也没那么冷了。
nbsp;nbsp;nbsp;nbsp;题目装在牛皮纸袋里,开口处盖了衿章,杨思焕轻呼一口气,拆开信封,当题目在她手中展开时,她怔了怔,随之皱了眉。
nbsp;nbsp;nbsp;nbsp;第40章第四十章殿试
nbsp;nbsp;nbsp;nbsp;策问是内阁大臣出,之后交给皇帝钦选的,能进内阁的,哪一个不是人精?她们出题自然是讲究的。
nbsp;nbsp;nbsp;nbsp;往年的策问内容,无非是安民、兴贤、吏治,这是倒好办。
nbsp;nbsp;nbsp;nbsp;有时也会出抽象的,抽象的分为两大类,其一守成,其二开拓。
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看过无数状元对策,总结出模版,前者的对策套路,就是夸颂扬当今圣上英明的同时,顺带在原有制度上提一点小建议,要想出彩,关键就在这小建议上,既不能戳了圣上的心,又不能言之无物。
nbsp;nbsp;nbsp;nbsp;而后者的套路也差不多。
总之就是,边夸边提意见,重要的是知进退,懂方寸。
nbsp;nbsp;nbsp;nbsp;但今天的题似乎和以前不一样,题目开篇就是:暴雪连天,累及南北,饿殍遍野,房屋倾颓…
nbsp;nbsp;nbsp;nbsp;开篇描述得很是惨烈,简单来说,就是连日大雪,压倒房屋、冻死百姓,其中还有不少是被饿死的。
nbsp;nbsp;nbsp;nbsp;最后连发三问,首先问如何赈灾,又问如何治理,最后一问很奇怪,问的是:谁应该为此事负责?
nbsp;nbsp;nbsp;nbsp;整题以雪灾为载体,看起来考治灾,但再看最后那句:卿以为,孰当担此责?
nbsp;nbsp;nbsp;nbsp;这种问法杨思焕倒是头一回见,她将题目反反复复读过一遍,先不急着打草稿,而是揣测皇上的意图,以及那位出题的内阁大臣的意图。
nbsp;nbsp;nbsp;nbsp;当朝内阁六大辅臣,她虽然不知道是哪六位,但按理来说,能入内阁的,至少是四十多岁,甚至七八十也有可能,她们那些老家伙浸淫宦海多年,心思太难猜了。
nbsp;nbsp;nbsp;nbsp;她就从皇帝那边考虑。
皇帝当然希望安定民心,灾难来临之际,很多百姓会把原因归结于神明,君权神授,据说十几年前关中旱灾,一个多月不下雨,饿死了不少人,先皇便带着太女在应天开坛祈雨,又斋戒了两日。
nbsp;nbsp;nbsp;nbsp;当然,她才不会傻到说皇上有错,千错万错只能是下面人的错。
nbsp;nbsp;nbsp;nbsp;她想了想又觉得不妥,她作为新科贡士,什么作为都没有,难道她要长篇大论来批判六部?想想就觉得文风很怪。
nbsp;nbsp;nbsp;nbsp;皇上问谁该当此责,她答题应该把自己放在臣子的位置上,这样一来,这哪里是问责?分明是换着花样问怎么完善制度,因为只有完善了制度,各部才能更好地运作。
nbsp;nbsp;nbsp;nbsp;想到这里,她猛然惊醒,差点会错意了。
nbsp;nbsp;nbsp;nbsp;于是,她提笔开始写大纲,首先是赈灾,雪灾赈灾无非是着户部放粮施粥,江南是天下粮仓,一般不会挨饿,因此这部分得先考虑北方,尤其是本朝建国不到百年,北方尚未完全平定,稳住民心是很重要的。
nbsp;nbsp;nbsp;nbsp;但从南方运粮到北方不大现实,粮食运过去,百姓早就饿死了。
各地都有粮仓,每年粮仓都要换一遍,因此监察制度需要严格执行。
nbsp;nbsp;nbsp;nbsp;第二部分是关于治理,杨思焕思量片刻,觉得这里应该分为两点,首先是灾情的控制,其次是灾后重建。
nbsp;nbsp;nbsp;nbsp;有句老话说趁火打劫,灾难来临时,可能会有人从中捞利,本朝建国伊始曾有一次大范围雪灾,那时候出来一群雪盗,趁灾行凶。
nbsp;nbsp;nbsp;nbsp;并且连日暴雪,猛兽出没伤人,因此灾难来临时,治安防范措施要进一步加强。
nbsp;nbsp;nbsp;nbsp;除此之外,官商勾结哄抬物价也是个问题。
尤其北方门阀世族,历经三朝不衰,势力盘根错节,但她不能提太多,这个问题圣上都不曾解决,她又能说什么?
nbsp;nbsp;nbsp;nbsp;至于灾后重建,她再一次想到瘟疫,大面积人。
畜伤亡留下的尸体不妥善处理,很容易爆发疫情,这一点,她在乡试时也提过。
nbsp;nbsp;nbsp;nbsp;不过,她后来又发现,乡试时她答得并不全,只说了集体焚烧、深埋撒石灰,后来想想应该再加一点:埋的地点要远离水源。
nbsp;nbsp;nbsp;nbsp;而且关于灾后重建,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流民问题。
本朝出行要交路引,但一旦有了灾,这一制度可能就无法实施,灾民四处流窜,会比较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