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十多年的税收,压得她们喘不过气。
若不卖田,今年的税就要交不上,到时候变成流民比变成佃户还惨。
甚至今年,因为她家的“壮丁”
,还要服徭役。
天知道,家里只有女儿一家,唯一的壮丁就是女婿,叫他去了徭役,家里的田就得少种,口粮就少了。
邻家在县学读书的小孙孙今日休沐,听到争执,立刻说:“阿婆,你别卖,今日我看到公告,陛下说要重修黄册,还要更改税法。”
“黄册要修到什么时候去?”
阿婆叹了口气,“陛下心是好的,可是黄册一修七八年,谁也等不起。”
“今年肯定能修好!”
那小孙孙说,“那可是陛下说的!”
“是啊,有了那个土豆和红薯,能熬过这个年。
实在不行,我家还有一口米!”
邻居之间都沾亲带故,知道田地的重要性,此时,又有不少人沉默着,拿出了家里的一点口粮。
那些豪强买了地后,就会侵占别的地方,比如减小田埂,比如更换界碑,若是两家田相连,甚至会抢占别人家的,影响其他百姓。
抢水时,不仅要和外村抢,还要和本村的佃户抢。
对方还会派出家丁,可怕得很呢。
不仅如此,卖了地,那户人家往往和村子里其他人格格不入。
那阿婆想了又想,这陛下登基以来,所作所为他们都看在眼里,每句承诺都做到了。
说减税就减税,说派遣官员下乡教书,近日就看到人了。
朝廷出了错,陛下还帮忙担责……
陛下绝不会欺骗他们。
往日积攒的公信力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婆咬着牙点了点头:“好,我再熬半年。”
这么多年都熬下来了,再多半年,也不算什么!
……
类似的情形发生在许许多多的角落。
与此同时,先前弄虚作假,将自家人口税安到别人身上的地方豪强们,不约而同来到了县衙,想要故技重施。
“大人,好久不见啊。”
一位穿着细棉布衣服的下人在县衙蹲守了半天,终于见到了县丞大人,立刻上去套近乎,点头哈腰的,“我家老爷备了宴席,就等着大人去呢。”
“什么宴席?近日有要紧事,我可抽不出时间。”
“大人说的什么话,只一顿午饭,算不得什么……”
那下人陪着笑,不敢多言。
“免了,转告你们家大人,先回去清点罢。”
以往最好说话的县丞此时却不假辞色,铁面无私起来:“我只提醒一句,若是查出了……少多少年,就要补多少年。”
这些补税,一部分要送往国库,一部分要送给以往被顶名的人家,作为补偿。
那下人瞬间脸色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