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章(第2页)

从公元前354年开始,到庄子去世前后的公元前285年,以下人物、事件,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次第登场。

商鞅变法,围魏救赵,梁惠君称王,齐威王在位,张仪连横,楚怀王被骗,屈原投江,秦灭蜀国,燕王禅让,齐国攻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楚灭越国,白起为将,伊阙之战;苏秦合纵,宋国灭亡,乐毅伐齐。

这里的任何一桩,都是沉甸甸的。

不说在当时,就是对于整个中国历史,它们都或多或少,或深或远,有过大小不一的影响。

这其中,围魏救赵、梁惠君称王和商鞅变法,可以从军事、政治、体制三个方面,视为战国的真正开始。

--春秋战国的分界,目前通行的,是以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为标志,但战国的真正发轫,始于上述三件历史事件的发生,它们也就成为"

战国之所以为战国者"

的真正起点。

--战争,常常是历史最方便,也最实际的分界线。

而张仪、苏秦先后主导的连横合纵,是一场历时近百年,席卷各国的国际化运动,它构成了整个战国中后期历史的基本风貌和动力之一。

与这场运动密切相关,庄子在世的八十年中,至少有三个当时的超级大国--魏、楚、齐--先后遭受重创,彻底走向了衰败、衰亡。

而决定秦国最后一个强敌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主将依然是伊阙之战的指挥者白起),仅仅在庄子死后的第26年就爆发、结束了。

决定秦国统一中国的另两件大事,灭蜀和破楚,也发生在这段期间。

秦国灭蜀之于统一中国,从军事战略角度说,犹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东北。

而楚国的败亡,为秦统一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至于跟庄子本人更"

切身"

的事件--祖国宋国的灭亡,就发生在庄子临死的前一年。

紧接着,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余城,给了齐国致命一击。

这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一个高扬功利主义大旗的时代。

翻译成通俗的白话文,就是:除了赚钱,一切都是不务正业的时代。

什么是主旋律?这就是主旋律。

张仪和苏秦,一头一尾,是这个时代主旋律,最典型的两个代表。

但是,所有这些,在《庄子》书中,踪影全无,痕迹全无。

什么国君统帅,什么烈士英雄,什么崛起绝灭,什么超女教授,统统不见,统统被庄子摈弃在思维视野的垃圾箱中。

如果拿孟子作一番对比,我们就能看得更加清楚。

还是根据推断,孟子与庄子,几乎同时而略早,即公元前372年-289年(我以前还一直以为,庄子在孟子前头)。

在《孟子》书中,我们看到,孟子不但与梁惠王、齐宣王(有人说还有齐威王),以及庄子国家的元首宋君偃,有直接、确实的交往,孟子还是攻燕的齐国名将匡章的私人朋友(为此,孟子受到时人的非议,孟子却不以为然),并直接介入、卷入了齐国伐燕的前后事。

孟子还应宋君偃之邀,到宋国搞政治改革,虽然没搞成,却一待两年。

2但《孟子》却从没提到庄子。

当然,《庄子》也没提到孟子。

因此,至今有人怀疑,到底有没有一个叫庄子的人存在过。

那时,庄子在干嘛呢?--他在冥想。

庄子正沉浸在自己构筑的虚拟世界,在严肃地沉思、辩论语言的功能问题,思维的是非问题,道的问题,真人、神人的问题,虚实、有无、死生、快乐与不快乐的问题,静止与变化的问题。

在《庄子》书中,你见不到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大事件,那些宫廷政变、征战杀伐、欢歌庆宴。

热门小说推荐
定不负相思意

定不负相思意

传闻名门之家华氏有个貌丑口吃的五小姐,爹不疼娘不爱,这还不算,偏偏家族为她指婚的对象还是个渣男,大婚当日,新郎逃婚和三线女明星滚床单弄的满城皆知。本该遭人嘲笑的她,婚宴上玉手一指,给自己抓了个临时替补,完美逆袭。世人这才惊讶,原来五小姐不仅相貌倾城,而且妙语连珠,天资聪慧。隐匿多年,锋芒毕露,天才降世亮瞎世人眼。只是万万没想到,临时替补的新郎竟是个大麻烦。从此华笙夜夜被欺负,某人终于忍无可忍大骂江流,你个王八蛋,说好了是形婚的?江总一脸无辜回道,没错啊,我一直在身体力行的维持这段婚姻,简称行婚!...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