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不知傻子如何,他反正看懂了!
再往下也是如此,用图表分析出了策论中被边防、吏治、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王相公变法、范相公变法等七大专题中哪个最重要、最常考。
之后,不仅收录了范丞相、王丞相与历年甲榜前三政论范文,还为他详细解析起了这些牛人之所以写得好的原因。
没有长篇大论,对于策论,只写了一句加粗的朱红大字:“‘三段法’为策论通用法。”
往下才言简意赅地用墨字注释。
耿灏不自觉便将那段注释喃喃地念了出来:“策论起源于汉代策试,是朝廷针对时政治国等具体事宜“献策谋断”
的文体,因此,策论的核心是‘以致用’。
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不仅要提出观点,更需援引史料、经典或现实案例作为论据,从而给出具体可行的对策。
故而,不论是何种论题,皆可按‘明题立言、析因理论、施策献策’的三段式结构破题;而三段式结构,又能继续细分为总分总、递进式论证两种框架……”
耿灏手有点抖,心也跳得有些快,他用力咽了一口唾沫。
他居然……看懂了……
平时讲学博士讲一百遍“破题要巧“立意要高”
,他却不知何为巧又何为高?他总是博士讲了这道题,他便只会这道题,下一道又不会了。
这也使得每道题在他眼里都是崭新的,题认得他,他不认得题,学得如无头苍蝇,东一点西一点,还不成体系、稀里糊涂。
这也是他不爱读书的缘故,读得实在犯困,还不如回家睡。
如今,他却好像懂得怎么写策论了……
接着,这书又挨个讲了诗赋、时文、经义又如何如何,看得耿灏眼都不眨。
第一节看完,第二节便是针对之前教的那些法子,对应的“真题解析与模拟训练”
,耿灏看到那些题,便下意识尝试着用前头提及的办法去解,一步步竟然还挺顺畅!
这让他的手都有些蠢蠢欲动,此刻,他竟觉着自己强得可怕!
但他还是忍住没有动笔,继续往下看。
模拟训练后,便是“历年真题汇编”
,书里收录历年经典试题,还附名师评卷批注,不同于往常“甲乙丙丁”
粗略的评判划分,此处是将甲等划定为“九十至百分”
,乙等分为“八十至九十”
,以此类推。
这样细分,一篇文章里,哪里得分都有相应批注,或是格式严谨、或是立意扣题、或是文辞优美、又或是字迹工整,每一项都分析了之所以这些文章能评为“甲等”
或“乙等”
的原因。
甚至还有反面例子,为何写得不好评了“庚等”
也有对照。
而且,评卷人在旁还有署名。
言辞激烈直白批注得最细致、评卷的字都快比文章更多的是姚博士,另一类言语温和多有鼓励的是姜博士。
和姚博士的毒舌一脉相承却又更言简意赅懒得多写一个字的是林闻安。
旁人或许不知,但耿灏因家世卓越的缘故,知晓不少国子监各位博士的资历与内情。
姚博士、姜博士年轻时都是关在考院里出过科举试题的,如今两位老博士都已致仕,不再任国子监博士一职,但是……还有比科举出题人更令人信服的评卷批语吗?
至于林闻安更不必说,他只要站在那儿,便足够令人信服。
只不过,耿灏看了他评卷的那篇策论,嘴角便无言以对地抽了抽。
姚姜两位博士,阅卷时不仅是评分,还会仔细写明哪里好哪里不好,叫耿灏看了还是很有感悟的。
这林闻安呢?他批卷除了评分,批语只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