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连忙叫来负责这方面的修书与教谕,让他们审查稿件。
二位大人将稿件翻看三遍后,提出一些排序问题,又改了一些有忌讳的词语。
“这书好是好,就是名字不妥。”
教谕指着周自言取的《科举考纲重点》,“书名不可直接提出科举的名字,免得引出是非。”
周自言虚心请教,“那应该叫什么?”
教谕想了一下,“不如就叫《考纲重点》吧,将《科举考纲重点》放到扉页去,你再写一句引言,告诉来往人,这本书是做什么的。”
“好。”
周自言提笔写引言。
最后,周自言又跟着两位大人选定版式,拿着衙门给的批令,找到城南离家近的一家小书铺,把文稿递了过去。
镇上有大书坊,可周自言觉得自己这书,没必要去大书坊挤一个小地方。
不如就近放到小书铺里,能卖就卖。
民间书坊贩售的书,总共分两种,一种是书坊自己出版号,售卖,不用经过衙门审查,随上随卖,却不能私自贩卖到外地,只能在本地流传。
这样出来的书,多为情爱书籍或个人集作,是各大学子自己写的。
偶尔也会有讲那学问读书的书,却是凤毛麟角。
另一种便是经过衙门审查,拿到批令,可以通过朝廷的路子,去往大庆各地售卖,这样的书被称为‘正书’。
大庆许多大儒之作,便是这样一点一点流传到各个地方。
衙门批令最是难拿,有时候一本书要等三四个月才能拿到批令。
但有时候三四个月可能还会被打回来修改。
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小地方读书人本就少,更别提能写书的读书人,那更是少之又少。
导致一家书坊一年可能都上不了几本正书,卖的全是自家印售和外地传来的的书。
出去和别人说自家书坊里出过什么正书,那是真不好意思开口。
周自言这本书不仅拿到了批令,还自行做好了版式,可谓省去不少功夫。
小书铺只要将文稿拿去印刷即可。
一经上市,这书就算他们书铺的书,各地想要,都需要来他们这进购!
“周秀才,你放心,这书我保证五天后就能上市。”
书铺掌柜与周自言谈好分成,拍着胸脯给周自言做保证。
“那就多谢先生了。”
周自言想了想,“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需要,先不用印太多。”
“晓得,晓得。”
五天后,周自言的《考纲重点》悄悄摸摸摆到书铺书柜里。
书铺本想大张旗鼓宣传一番,可这本书是讲科举的,即便通过了衙门审核,他们这小小的铺子还是不太敢明目张胆的拿‘科举’做噱头。
请教过周自言后,他们选择把书摆上,若是有人问,那就解释一下,若是无人在意,那就不要管了。
这样的贩售方式,一看就不是来赚钱的。
可人家周秀才是本书的作者,书铺掌柜想了想,好歹也是衙门审核过的正书,放到铺子里也是一种荣光,左右他们印的数量也不大,时间一长总能卖掉。
这么想着,书铺小厮打扫干净铺子书柜,将《考纲重点》放到架子上。
虽然不在意贩售成果,可这是第一次上货,小厮在放的时候,还是选了一个最抢眼的位置,保证一进门的读书人,都能看到这本《考纲重点》。
小厮打扫好一切,开门做生意,刚打开门就迎来几位身穿妃色学士服的读书人。
“两位读书郎,可需要点什么?”
他们这铺子虽然小,可位置好,离着城南欣阳书院近,所以时不时便有欣阳书院的读书人过来买书。
“小哥,我们自己看看,你忙去吧。”
...
李恪一朝穿越大唐,成为了三皇子吴王。因未能熟悉走势,懵逼的他未能如时参加李世民生辰宴完蛋,这下麻烦了!好在有天道系统加持,李恪带着系统的奖励屁颠屁颠登场。李恪父皇,赶紧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