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她在书中加入诸多女子辅政、持家、治国之例,并强调女子应有独立之志、才德并重。
此举虽引来保守派非议,然因其内容严谨、论述有理,竟渐渐赢得不少开明士人的支持。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一日,宝玉秘密来访,面色凝重:“宫中传出消息,有人意图对你不利。”
黛玉微微一笑:“我早有准备。”
宝玉皱眉:“你怎还笑得出来?”
黛玉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的天色,道:“若连我都畏惧不敢前行,又怎能指望后来者奋勇直前?”
宝玉沉默片刻,终是叹道:“你说得对。
但我还是担心你。”
黛玉转身,轻轻抚过他的眉宇:“你只需记住,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一个更公平的世界。
哪怕只是多一人能读书识字,多一人能自主选择命运,我们就没有白费力气。”
宝玉点头,握紧她的手:“好,我们一起走下去。”
此后数月,黛玉一边修订《女训》,一边密切关注江南书院之事。
她深知,自己虽在宫中,但书院才是根本。
若书院倒了,女学便无以为继。
她多次致信书院诸教习,叮嘱他们务必维持教学秩序,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实习,不可因一时风波而动摇信念。
她甚至亲自安排了几位优秀女学生进入地方衙门任职,以此证明女子确实可以胜任政务。
终于,在一次朝会上,宝玉联合几位大臣提议:允许女子通过考核后进入京城各部任用,不再局限于地方。
此议一出,朝堂哗然。
摄政王怒斥:“岂有此理!
女子入京为官,岂不乱了纲常?”
宝玉毫不退让:“纲常并非死物,而是随世道变迁而演进。
昔日女子不得读书,今日女子可应贡试;昔日女子不得入仕,今朝为何不可?若真论才能,何分男女?”
太后闻言,沉吟良久,终是开口:“贾公子所言有理。
哀家以为,此事不妨试行三年,若成效良好,再做定夺。”
摄政王脸色铁青,却无法反驳。
自此,女子入京为官之门,终于打开了一道缝隙。
黛玉闻讯,站在宫门前,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一片清明。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依旧漫长且艰难,但她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回到江南后,书院内一片欢腾。
学生们纷纷前来拜见黛玉,感激她为她们争取来的机会。
黛玉看着这些年轻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她轻轻说道:“你们要记住,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未来之路,或许比今天更加崎岖,但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看到曙光。”
春风拂面,花香四溢。
书院讲堂之内,书声琅琅,一如往昔。
而在这片宁静之下,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悄然生长。
黛玉站在桂花树下,望着天边的云霞,嘴角浮现一抹微笑。
她知道,属于女子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黛玉自宫中归来,已是暮春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