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黛玉自宫中归来,已是暮春时节。
太后虽对她颇为赏识,然朝堂之上,风浪未平。
摄政王虽暂退一步,却并未真正放弃对女学的压制。
她心知,此事若不能彻底解决,日后仍会成为女子入仕之路上的一道坎。
江南书院内,诸事渐稳,然黛玉心中仍有隐忧。
那名投井身亡的士绅之女,虽已查明是受人陷害,但幕后之人仍未完全浮出水面。
宝玉在京中虽多方奔走,然朝中势力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几次来信,言辞中皆透露出一丝疲惫。
这一日,黛玉正于书房批阅学生课业,忽见小翠神色匆匆地进来,低声禀道:“夫人,京城来了急信。”
黛玉接过信笺,展开一看,果然是宝玉亲笔所写:
“……近日朝中风向有变,摄政王暗中授意御史台,拟上奏请求废除女子贡试之制。
太后虽不允,然其势渐强,恐久拖不利。
我与几位开明大臣商议,欲请太后亲自召见你,以期借你之口,再陈女子入仕之利。
望你早作准备。”
黛玉看完,眉头微蹙。
她虽曾进宫面圣,然此番若要再度入京,便非只是修书问策那么简单。
她深知,自己若再入京,便是真正踏入权力漩涡之中,势必引起更大争议。
她沉思片刻,提笔回信:
“……愿为天下女子尽绵薄之力。
然入京之事,须得谨慎行事,以免反遭掣肘。
可否先由你代为试探太后之意?若确需我前往,届时自当奉诏。”
信送出后,黛玉便开始着手整理书院事务,并命人将《女学实录》进一步修订完善,以备随时呈递朝廷。
与此同时,她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教导,尤其注重她们的礼仪、言谈与胆识,务求她们将来即便面对权贵,也能从容应对。
数日后,宝玉回信,称太后已有意召见,只待择日下旨。
黛玉遂收拾行装,准备启程。
临行前夜,宝玉特地从京城赶来,二人在桂花树下相坐良久。
宝玉望着她,眼中满是担忧:“你若入京,必成众矢之的。
我不怕他们攻讦你,只怕他们会用更阴狠的手段对付你。”
黛玉轻笑:“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吟诗作赋的林家小姐了。
如今,我既立于风口浪尖,便不能再退缩。”
宝玉握住她的手,低声道:“我会一直陪着你,无论风雨多大。”
黛玉点头,目光坚定如星:“我信你。”
次日清晨,黛玉便启程赴京。
入京之后,果然风波再起。
摄政王虽未明言反对,却在背后煽动舆论,指责女子干政,更有御史联名上奏,要求限制女子入仕之权。
然太后对此颇为反感,加之黛玉进宫后应对得体,引经据典,条理清晰,令许多老臣亦不得不重新审视女子教育之意义。
几日后,太后召见诸位重臣,正式提出让黛玉参与修订《女训》一事。
此举虽未涉及政务,然已是对女子地位的一大认可。
摄政王虽心有不甘,然太后之意难违,只得勉强应允。
黛玉自此频繁出入宫廷,协助太后再定《女训》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