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整整一上午,林冬把时间都用来研究视频平台上每一条新型毒品科普视频的评论区。
他有一个想法:既然谭晓光能从回帖里揪出个毒贩来,那么,浏览这些视频的可能还有其他有心之人,而这些人里会不会就有用“邮票”
害死陈钧的犯罪嫌疑人?
根据罗家楠他们的前期侦察和最近几日的调查,可以肯定的是,那个身穿向日葵裙的女人就是冲着陈钧去的,一开始推断案件性质是特殊行业服务者或者职业毒贩导致的“意外”
有所偏差。
这是典型的预谋犯罪。
而预谋型犯罪的特点之一便是,事前规划和准备充足,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专业知识甚至作案工具是十分便利的手段。
只是回帖量数以万计,而且其中夹杂大量的无用信息,一时半会的还真难淘到有用的东西。
这种时候就要用到秧客麟了,然而给不出有力的关键词,秧客麟也无计可施。
林冬研究回帖就是为了找出一些关键词,再用这些关键词来筛选海量的回帖,做到有的放矢。
大数据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便利,但程序是人编写出来的,能从茫茫数据海洋中锁定嫌疑人的计算模型和关键词,皆出自侦查员们的过人智慧,是经验和科技的完美结合。
从广义上讲,这算是嫌疑人刻画,时髦点叫犯罪侧写。
犯罪侧写是由criminalprofile翻译过来的,直译为罪犯概述,等同于老警员口中的嫌疑人画像,侧写是比较文艺的说法。
他在加拿大进修时学的就是犯罪侧写,回来之后习惯性的用过一段,但遭到了老警员的鄙视,生生扳了回去。
老警员们大多有一身洞悉罪犯行为的本领,他刚开始跟着唐奎搞刑侦时,常被对方分析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的所作所为,以及离开现场后的所作所为所震撼。
夸张点说,就跟在嫌疑人身上安了监控摄头一样。
例如有一起故意伤害案,受害者于归家途中被袭击,当场一棍子闷过去了,躺ICU里半死不活的,一个字也问不出来。
唐奎到现场转悠了一圈,转脸就把打120的“热心群众”
提回了局里,一审,果然是这哥们下的黑手。
至于为什么抓这人,唐奎说,看现场的状况,凶器是随手捡的棍子,属于激情犯罪,嫌疑人大概率没想弄死受害者,但打完发现人不动了,心虚加害怕,这才叫了救护车。
嫌疑人口供和唐奎所设想的几无偏差:这俩人没有深仇大恨,甚至都不认识彼此;只因在超市结账时发生了一点不愉快,加之嫌疑人刚被单位解聘,满心怨气,愤怒之余便尾随受害者,走到无人之处,随手抄了根棍子照着对方抡了一把;抡完人不动了,他也懵了,跑出去一段,又回来,看看人死没死,发现还有气儿,万般纠结之下选择拨打120叫救护车。
此人最终为自己一时的痛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悲提十年铁窗梦。
回归到眼前的案子,林冬有着和唐奎当初类似的推测:给陈钧用药,未必是想害死陈钧,因为LSD本质上是毒品,致幻但不致死,因其死亡的基本上是致幻后的行为所导致,比如跳楼、自残的那些。
而致幻后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如果是真想置陈钧于死地,用LSD很难达成想要的结果,况且连病历上都没记录他有动脉瘤,所以嫌疑人不可能预见到陈钧用药后会血压急剧攀升最终导致瘤体破裂。
脑子里一边转着繁杂的思绪,林冬一边一条条的刷着回帖。
忽然间一段文字跳进视野,他盯着看了一会,抄起桌上的烟和火机,走出办公室。
到安全通道里站定,他点了支烟,拨通谭晓光的手机。
“有事儿啊林队?”
...
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她们俩本是一对继姊妹,一个是猎户之女,精明干练,擅长弓马骑射。一个是富商之女,娇贵天真。ampamp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