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4章(第1页)

千,这个数量实在太大。

武丁王时期,征战频繁,也许能积攒起一千名俘虏一次性献祭,且王陵区已发现两千多座祭祀坑,但要说杀一千头牛,实在过于夸张,当时殷都的全部人口也不可能一次吃完一千头牛。

所以有学者认为,皙只是把备用的祭品登记在册,留待以后慢慢使用。

但问题是,倘若只是登记在册,又何必通过庄严的占卜来决定?

这是甲骨文给我们留下的又一个谜团。

商人的皙有两种意思,一是册封,一是献祭;而周原“文王大宅”

这两片甲骨上的替,可能两种意思兼有,因为周昌的继承人伯邑考(周邑)成了商纣王的祭品。

伯邑考被杀祭,未见《史记》等比较正统的史书记载,主要见于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

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

文王食之。

纣日:“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文王被囚美里期间,长子伯邑考在商朝担任质子,并为纣王赶马车;纣王想考验周昌:“倘若周昌是圣人,应该不会吃自己儿子的肉吧?”

于是,纣王下令把伯邑考煮成肉羹并赐给周昌。

结果,周昌吃了。

于是,纣王说:“谁说西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的肉还不知道。”

《帝王世纪》是西晋时文献,但此事还有更早的记录,比如定州西汉墓中出土的《六韬》竹简。

《六韬》的简文有所缺失,其内容也和《帝王世纪》有所不同:

……质子于殷,周文王使伯邑巧(考)……死,有诏:“王必食其肉!

口免其血。”

文王食其肉,口免其……9

也就是说,在《六韬》的记载中,纣王并未隐瞒周昌,周昌是知情且被迫吃下了儿子的肉。

“免其血”

,可能是“饮其血”

的误写,似乎是茹毛饮血式地生吃。

这在当时并不罕见,甲骨文中就有多个用血献祭的字,而且,后世周人结盟也有“献血”

献祭的仪式。

而在屈原的《天问》中,周昌吃的则是“醯二意为肉剁成的酱,也可能是生的:“受赐兹醯,西伯上告;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前面一句的意思较明确,是说周昌吃下儿子的肉酱后向上帝控诉;但最后一句“罚殷之命以不救”

不甚明了,有可能是说上帝会放弃对殷商的支持,纣王最终身死国灭。

可见,从战国的《天问》到西汉的《六韬》,再到西晋的《帝王世纪》,伯邑考的遭遇一直在隐秘地流传。

但《帝王世纪》的叙事又有明显的小说化特征。

比如,从情理上说,在周昌被囚禁期间,纣王应当不会让伯邑考为自己驾车,这应该是在周昌获释后。

再如,说纣王烹杀伯邑考赐周昌是为了验证其是不是“圣人”

也当属戏剧化叙事,在之前的《天问》和《六韬》中都没有这种情节。

在传世文献的语境中,纣王制造的杀祭伯邑考事件的野史色彩过重,很难有合理的解释。

这可能也是《史记》不愿采纳的原因。

但是,根据考古和甲骨文展现的商人的宗教祭祀实践,伯邑考被烹杀和吃掉却又是完全正常的。

有学者认为,纣王把人肉酱赐给臣下,是商人传统的一种结盟(兼人祭)仪式,这次把伯邑考的肉酱赐给周昌,应当是册封周昌为“周方伯”

典礼的程序之一。

热门小说推荐
玄学崽崽五岁半,这家没我都得散

玄学崽崽五岁半,这家没我都得散

简介隐世家族谢家少主谢安遭人背叛不幸殒命,同一时间,柴房里被饿死的小姑娘睁开了眼,眼里锋芒毕露。她重生归来势必要将背叛她谋害她的人挫骨扬灰,夺回属于她的一切。不过在那之前,她要先替小姑娘完成遗愿,找到她的亲生父母。可没想到,小姑娘的亲生母亲竟是是黑红界的顶流,并且负债三亿。母债女偿,五岁的小豆丁只能靠一身过硬的玄学本领算命赚钱。可算着算着成了京圈最炙手可热的大师。不仅她的总裁爹找上门来,就连昔日的仇人也争相求她算命。谢安见此灿然一笑钱留下,命也是。...

人在死牢马甲成圣

人在死牢马甲成圣

大乾王朝尊安三十二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本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古代平行时空。郑修寻仙无果只能甘当平凡努力经商做一位朴实无华的首富。某日郑修锒铛入狱却让世界的画风从此拐了一个大大的急转弯。(本书别名我真不是狱霸我成首富了金手指才来)已有完本400万字大精品无限流作品无限神座人品坚挺放心收藏。...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