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三月初,召公赶到洛邑,和周公押解来的殷都移民会合。
此时的洛邑并非一块荒野,因为“三监之乱”
平定后,周公在这里部署了一些监控东方的驻防兵力,所以又名“洛师”
。
(《尚书?洛诰》)
召公和周公的这次相会颇为重要。
此时周公辅政称王已有七年,平定“三监之乱”
也已经过去三年。
这段时间里,他主要在东方,很少和成王在一起。
对于周公是否愿意归还大政,外界颇有疑心。
但周、召二人见面后,周公同意在该年从王位退下,交出权力。
按照约定,待洛邑工程完成,成王将在这里举行登基仪式,正式建都洛邑。
其实,此时周公真正关心的问题是商人的人祭文化。
商王朝虽然终结了,但他们用人牲祭祀、奠基和殉葬的传统并没有终止;而且武王在位期间还曾举行商式献祭,甚至比商人更变本加厉。
人祭是一种漫长而顽固的风习,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算起,已经延续两三千年,商朝更是将其吸收到了王朝制度之中。
想要根除上千年的积习,谈何容易。
这次周公与召公的谈话,有些被收入了《尚书?君爽》,其中周公说得最多的是王朝兴亡更替的教训。
他认为,这背后虽都有天-上帝意志的改变,但唯一能影响天命的因素,是人的“德”
,也就是人处理现实问题的准则。
所以,周公说,“天不可信"
,人不能奢望去揣摩天帝的意旨,只需要把世间的义务履行好。
在后世人看来,这属于老生常谈,但周公没有说出来,或者说了但不能记录下来的,应当是:不能指望靠祭祀讨好天帝和诸神,不仅周人不能这么做,也要禁绝商人的人祭行为。
当初武王灭商、进入殷都时,曾在纣王的尸首上表演射箭和斩首仪式,这是翦商大业的一幕经典场景,也是武王采用商人巫术和人祭礼仪的开端。
据屈原《天问》,当时在武王身旁的周公旦曾表示不满,觉得武王将要重蹈殷商覆辙,周族未来的命运令人叹息:
到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周之命以咨嗟?授殷天下,
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如今武王已逝,周公和召公成为新王朝的掌舵人,他们要扭转武王标定的航向。
二人这次密谈达成的共识,很快就在洛阳的建城典礼上体现了出来:首日,祭祀天帝(郊),用了两头牛;次日,祭祀土地之神(社),用了牛、羊和猪各一头。
这和商人及周武王的献祭作风完全不同。
洛邑新城是殷商移民最集中的地区,在这里举行典礼,相当于周朝上层给他们现身说法:血腥的人祭宗教应该终结了。
15
历时七天的祭祀完成后,营建工程开始,所有殷商移民也都投入了劳作之中:“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尚书?召诰》)这些殷人还保留着原有的宗族组织,召公只需做好规划,给殷人各氏族的首领(尹)发布任务就行,其余工作会由殷人自行组织完成。
周公描述的洛邑城名为“新大邑”
:“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尚书?康诰》)这正和商人称殷都为“大邑商”
相对,象征着它是殷都居民的新家园。
...
...
...
修灵成为绝世高手无望,隐居于都市过着凡人般的平淡生活。可是随身携带了十多年的通仙宝鉴突然亮了,于是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