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的概念来代替“帝因此,上帝发布的命令(“帝命”
)变成了含糊的“天命”
。
天命的观念在后来的中国一直存在,但人们已经忘记了它的缘起。
一‘天"
无形无像,无言无行,不容易被赋予拟人化的个性。
在《诗经》里,上帝曾频频给文王下达命令,如命令文王攻打崇国,武王灭商据说也是来自上帝的意旨,但后世周王已经无法接收神界的具体指示,所以改称为“天命”
后,它变成了一种更为抽象的、近乎隐喻的道德规训。
当然,周公时代还不可能有科学主义的无神论认知,神界即使被放置得比较远,也不会和王朝政治完全绝缘。
比如,西周的王就被称为“天子”
,也就是天的儿子,而这是连商代甲骨文也没有的词,但无论怎样,“天”
还是过于含糊,周人及其以后的历代王朝从未给“天子”
增加更具体的神性定义与功能。
即便秦始皇使用“皇帝”
尊号,其直观用意也是强调自己和六国之王的不同,虽有强调王者尊贵的这一层神性之意,但也使“帝”
落入凡尘,并不比“天子”
概念更神秘。
三,周公宣称,王者应当爱民、德治和勤勉,这样才会受到“天命”
青睐,长寿享国;如果王者残暴对待庶民和小人,天命就会转移到更有德的候选君王身上,从而改朝换代。
2
本质上,周公的这样一种政治-道德体系是一种“性善论”
的社会模型,回避了统治者对民众的征敛和暴力统治,认为王者的使命是护佑和教化万民,进而把道德伦理推进到一切人群中。
3商朝人对此则是直言不讳,承认暴力的必要性。
按照周公的理论,夏商周都是根据“天命”
建立和更迭的,夏朝和商朝的多数君王,特别是开国君王,勤政爱民,得到天佑,只是因为末代的夏桀和商纣道德沦丧,这才天命转移,改朝换代。
经过周公改造,商朝残酷的人祭行为被隐去,由此,周人之前的暴力时代也成了和周朝同质的德治王朝。
和周公的理论相配套,周人还重新创造了一套上古圣王的历史,尧舜禹的温情禅让从此成为华夏世界的标准版历史叙事,更早版本的商人的“创世记”
和上古史则被取代和湮没,未能流传下来。
当然,也可能有某些与周公原则不太冲突的内容被纳入了周人的历史叙事,但这些已经不易分辨。
孔子和儒家最推崇周公,而周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源头。
周公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源于对人祭宗教的恐惧,以及消灭人祭宗教的需要。
这是后人从未堪破的秘密。
周公构建世俗道德体系
对于宗教之于商周两朝的作用,以及之于人的影响,孔子曾有过一番颇不寻常的总结: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