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2章(第7页)

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4大意是说,殷商统治者尊崇神,要求民众必须敬神,对鬼神的重视程度超过正常礼俗,对民众的刑罚多于奖赏,多威严而缺少亲和力。

这造成了民众性情躁动不安、争强好胜、缺少羞耻感的缺点。

周朝统治者则推崇世俗的礼仪,对民众比较宽容,虽然敬拜鬼神,但不让它们干预人间事务,更重视人间的世俗秩序和信用,人间的身份等级则依据爵位高低有所区别,有亲和力,但缺少威严。

这造成了民众趋利且心计巧诈,善于掩饰欲望和自我包装,心中少有真诚,奸滑而有欺骗性的缺点。

孔子描绘的殷周之区别,在古代文献里可谓独家,不仅如此,现代考古学展示的商代文化和孔子的总结也非常一致。

因为周公掐断了神对人间的直接干预,这意味着华夏世界不会再有主导性宗教,以神的名义颁布的道德律条(如摩西十诫、佛家五戒)也无从产生,所以周人必须另行寻找一套用于世俗生活的道德原则。

这种世俗道德的原理,是“推己及人”

,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考虑,从而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

在《诗经?小雅》中有一首《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翻译为白话就是,世间的伟大秩序啊,是古代圣人规划的;别人心里怎么考虑的,我设身处地想一下也就知道了。

再到春秋晚期,孔子则用了一个字来定义人和人之间的道德标准,这便是“仁他的学生樊迟问他仁的含义,孔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而实现仁爱的方法,则是“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人类的一切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都可以从这八个字推导出来。

所以,孔子从不教育学生们不许杀人,不许偷抢……因为这都已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原则里了。

把他人等同于自己来对待,其实是人类固有的(但不是唯一的)一种思维和基本道德律,在宗教文化中,它可能会被教义遮蔽,却一直存在。

如何掩盖《易经》的本意

从周公到孔子,包含了西周和春秋,时间跨度五百年。

我们很难断言,这五百年是否足以让华夏彻底忘却殷商时代的真相。

从今天往前倒推五百年,是16世纪初叶,明代中国的嘉靖年间;1521年,西班牙殖民军攻占阿兹特克帝国,中美洲曾经繁荣的人祭文明开始萧条,并迅速被欧洲的天主教取代。

天主教会曾经系统性地摧毁中美洲人关于人祭宗教的抄本、神庙与记忆,但当时的殖民亲历者还是记录下了阿兹特克人祭的诸多细节,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周朝和最近五百年的世界有很多不可比之处。

在没有经典文本叙事的前提下,零碎的、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很容易走样失真,以至消亡。

上古能进行书写记录和传承的人很少,基本集中在“朝廷”

生态圈内。

周文王时代的一些真实片段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有文本记录,哪怕是在小范围人群中的,甚或长期无人问津的,也会有被再次发现的机会。

如前文所述,周公销毁了商朝诸多甲骨文记录,也禁止殷周贵族书写真实的历史。

但周公唯一不敢销毁的,是文王留下的《易经》。

这不仅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也因为《易经》是周人对翦商事业(起步)的记录,里面很可能包含着父亲获得的天机,销毁它也就是对父亲和诸神的不敬。

周公的办法是对《易经》进行再解释,具体方法则是在文王创作的卦爻辞后面加上一段象传进行说明。

象传不再鼓励任何投机和以下犯上的非分之想,全是君子应当如何朝乾夕惕,履行社会责任的励志说教,和文王卦爻辞的本意完全不同。

5比如,乾卦的象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卦的象传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