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类,为皇后位出缺后,贵妃被册立为皇后之前的暂位。
这种情况下,一般还会明确提出令其“摄六宫事”
,提前履行皇后的职能。
如宣宗道光帝之孝全成皇后,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孝慎成皇后崩逝后,于同年八月以贵妃诏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并且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被册立为皇后。
第三类,是当时的皇后因为某些缘故无法继续履行皇后职能,抑或皇后已经崩逝,皇帝不准备再册立新任皇后,故而册封皇贵妃以统摄六宫。
如高宗乾隆帝之孝仪纯皇后,原为贵妃,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高宗继皇后辉发纳喇氏事出后,被晋封为皇贵妃,实际代替继皇后管理后宫事务。
三、贵妃
贵妃,满文作“guifei”
①。
在后宫位分等级之中次于皇贵妃,服缎疋数为六十匹。
清代入关之前,贵妃曾经是妃位封号的一种。
崇德五宫之中便有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满文作“wesihunambafujin”
②,意为“尊贵大福晋”
。
在入关之后,随着顺治八年后宫舆服制度的建立,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被尊封为“懿靖大贵妃”
,其满文作“fujurunggaujenambaguifei”
③,直译为“文雅庄重大贵妃”
。
从“wesihunambafujin”
到“ambaguifei”
的变化,体现“贵妃”
从一个封号变为一个位分等级。
但是,在顺治一朝,“贵妃”
只用来尊封懿靖大贵妃,并没有在当朝后宫中施行。
康熙朝初期,“贵妃”
也经常与妃位产生混淆,直到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圣祖册封钮祜禄氏为贵妃,即温僖贵妃,“贵妃”
才与妃位彻底分离。
——————————
①《御制增订清文鉴》卷3,君类第二,钦定四库全书本,第8页a。
②《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第1063—1065页。
③《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根据乾隆朝定制规定,一般情况下,同一时期内,当朝后宫内至多只有两位贵妃,清后期则记为至多一位。
①作为八级后宫位分等级内的第三级,清代贵妃也有自己的册封典礼,与皇贵妃一样,“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
,在名义上有独居一宫,为一宫之主的权利。
其封号,若当时只有一位贵妃在位,一般不加封号进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