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若加封号,则“由内阁恭拟进呈”
②。
至于谥号,在制度上,清代贵妃可以与皇贵妃一样获得双字的谥号,但是在实际执行中,贵妃大多是以其在世时的单字封号作为谥号使用。
在皇帝崩逝之后,贵妃成为贵太妃,则经常获得徽号以示隆崇。
在清初时,贵妃的授予比较谨慎。
故而,若皇后与皇贵妃均不在位,贵妃似有统御后宫的职责。
如康熙二十八年孝懿仁皇后崩逝之后,后宫即以温僖贵妃为首领。
温僖贵妃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薨逝之后,康熙三十九年又册封佟佳氏为贵妃以率领后宫,即慤惠皇贵妃。
而在清中叶之后,随着贵妃位分更加常授,这种特殊地位亦逐渐消失。
四、妃
妃,满文作“fei”
③。
在后宫位分等级之中为第四位,服缎疋数为五十匹。
清代入关之前,妃经常是后宫主位的统称,并有元妃、继妃、大妃、侧妃、庶妃等若干级别。
崇德建制之后,崇德五宫内除正室“国主福晋”
外,四宫均获得汉字“妃”
号,而在满文中则仍称“福晋”
。
入关之后,随着顺治八年后宫舆服制度的建立,妃在满汉文上得到统一,正式成为一个位分等级。
顺治朝时,妃亦称“皇妃”
,当时曾有“东西二宫皇妃”
的构想,但是最终成为废案。
根据乾隆朝定制规定,一般情况下,同一时期内,当朝后宫内至多只有四位妃。
不过,这个规定偶尔亦会被打破。
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例,当时后宫中妃位有六位,分别是愉妃(愉贵妃)、舒妃、颖妃(颖贵妃)、顺妃(顺贵人)、惇妃、容妃。
作为八级后宫位分等级内的第四级,清代妃位也有自己的册封典礼,与皇贵妃、贵妃一样,“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
,在名
——————————
①乾隆朝制度见《国朝宫史》卷8,上册,第138页。
清后期制度见《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卷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十三辑》,合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第228、229页。
②《国朝宫史》卷8,上册,第138页。
③《御制增订清文鉴》卷3,君类第二,钦定四库全书本,第8页a。
义上有独居一宫,为一宫之主的权利。
其封号与贵妃一样,“由内阁恭拟进呈”
,无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