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回归之前,有许多香江的爱国商人就像刘述栋、包宇刚、霍大佬曹广彪一样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爱国行为诠释了什么叫做“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的真正含义。
蔡官申又一次来到京津,他正与老友郝顺之子郝海波的陪同下考察内地的渔业市场。
郝顺是蔡家的老相识了,他在香江搞“鱼挡”
生意的时候得到过蔡家的关照。
“我常和人说,要顺势而为,大势便是国家的展方向。”
爱蔡官申这样对郝顺说道。
蔡官申对郝顺这位年老友之子比较欣赏,免不了提点他几句。
“多谢,蔡先生的提点!”
郝海波虽然在内地的海鲜生意做的不错,但是面对这位“海鲜大王”
该是不够看。
这位可不是一般商人,蔡官申出身海产世家,是改开后第一批到内地投资的港商。
将近二十年下来,他始终对祖国的展充满信心。
不管是面对改开的浪潮,还是回归的重大历史节点,蔡官申都坚持投资内地,也因此收获美满的成果。
蔡官申的父亲蔡即友是香江新华集团的创办人。
蔡即有最早是粤省中山老家的小鱼贩,后来在香江西环贝介类市场开了一家海产批店“华记栏”
,由于经营有道,店铺规模不断扩大。
五十年代末,华记栏与新亚贸易公司合并,成立新华公司,这也是早期香江新华集团的雏形。
这一年,蔡官申刚出生。
到了七十年代,蔡家的海产生意从港澳扩展到倭国及东南亚等地区。
那会儿的,蔡官申正在倭国留学,对文史哲比较感兴趣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学者,但这一规划却被现实打断。
彼时,蔡官申父亲经营的海产生意规模尚小,处于拓展期,急需他帮手。
“当年在倭国读书费用挺贵的,那时我家境一般,家中又需要我帮忙,便下定决心返港。”
于是,蔡官申对郝海波说起了他是怎么走上经商之道的。
回到香江后,蔡官申协助父亲打理海产批生意,先学会的是刻苦耐劳。
因为要上渔船收购,早上六点就要开工,八点便要到工厂协助加工,晚上十点才能回家。
“那时候,香江的小工厂都是这样干出来的,在这个行业不吃苦是不行的,而且身体素质要好,挨得了苦才行。”
蔡官申回忆往事依旧不免感慨万千,他说海产品越新鲜越有价值,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经营者在决策时务必“快而准”
,这三个字,早已被他铭记于心。
蔡家做生意非常有魄力!
当初,内地刚改开,蔡官申便跟随父亲前往珠海湾仔,成为第一批吃“螃蟹”
的人。
一开始的交易,蔡家是以“补偿贸易”
的方式投资内地。
蔡官申继续说,他自己年小时就非常胆大,有冒险精神,他常坐着小木船到湾仔去谈生意。
后来,他们家在珠海向湾仔投资了3多万元,成立了7多艘船的船队。
后又在祖籍地中山横门投资1多万元。
“我们提供先进的捕捞设备和保鲜技术,渔民负责出海作业,收获的海产品用来抵扣投资。”
事实上,早期投资并不理想,在原有模式下,渔民的月薪是36元,做与不做都是拿这些钱,极容易懒散。